近年来,储能领域“价格战”激烈,部分企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期市场份额的情况仍有发生。
2025年初,《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136 号文)政策落地,储能产业正式告别“强配时代”,步入“市场主导、质量优先”的高端竞争阶段。
短期价格优势不再是核心要素,全生命周期价值博弈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所在。
如何重塑储能价值?答案就在于多元协同,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携手共筑开放、合作、共赢的储能生态圈,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的圆桌对话以“多元协同,共筑储能生态圈——助力双碳目标,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澳洲新能源机遇
储能行业的新风口
开拓海外市场,立足全球谋发展,可能是国内储能企业破解内卷的必经之路。
中澳自由贸易协会论坛主席 刘晓燕
“未来的中澳关系的重点就是新能源领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中澳自由贸易协会论坛主席刘晓燕给出了一个方向:澳洲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展现出无限生机,成为企业寻求新商机的蓝海。
刘晓燕特别提到,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潮汐能和光伏领域。
光伏产业已在澳洲深耕10多年,技术成熟,市场稳定。此外,澳洲独特的潮汐能资源以及纳米技术的突破,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储能电站、充电桩以及电动车整个产业链在澳洲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可以密切关注澳洲核能政策的发展动态,提前布局储能技术与核能配套的相关领域。
然而,澳大利亚在技术人才和本地化生产方面存在瓶颈。刘晓燕呼吁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通过技能培训、建厂合作和技术创新,共同开拓新能源市场。她还提到,澳大利亚政府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巨大,例如计划投资227亿澳币用于新能源项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02
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过去三年间,各类储能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上海电力设计院新能源工程院副院长 刘大千
“和新能源的看天吃饭波动性相比,储能最明显的是具有灵活调节能力,在新型电力系统基于灵活调整的能力,能起到调峰调频、电量适宜等等调节。”上海电力设计院新能源工程院副院长刘大千分享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刘大千指出,近年来,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不断推进,储能作为系统“压舱石”和“调节器”的作用愈发凸显。136号文后,储能虽不再是新能源并网前置条件,但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其运行方式和占比仍会增长,市场驱动作用将逐渐增强。
“136号文为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其收益模式也将改变。”刘大千分析,以往,电站主要靠租赁给新能源场站获取稳定收益,同时参与现货市场或辅助服务调节。新政策下,容量租赁收益或减少,但储能容量电价及在系统中的辅助服务比例将提升,电站将更注重辅助服务市场收益。
刘大千分享了企业的英国华能项目,该项目可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及欧洲市场特有的快速频率响应,供电不稳定时还能发挥顶峰能力,后期收益良好,证明了新型储能在市场化环境中的潜力。
“我们做西藏的项目,离主网的距离很远,就要考虑做比较大规模的源网荷储项目,配置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包括构网型储能。”刘大千分享道,该项目100%采用构网型储能,配少量柴发应急。项目投运后,凸显了构网型储能在离网型、微网项目及网架薄弱地区的优势,预示着其将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03
储能系统的模块化与智能化
储能技术迭代加速,设计集成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之一。
储能系统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虽存在共性,但每个场景的重点却大不相同。
“用户侧更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这是做项目系统集成时着重考虑的点。”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湛伟详细介绍了储能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设计集成关键点。他指出,在电源侧,储能系统主要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平衡性问题;在电网侧,储能系统则侧重于调峰调频和功率电压支撑;在用户侧,储能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峰谷套利和应急备用。
模块化设计是储能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行业内模块化集成存在诸多问题,如颗粒度划分不统一、标准缺失等。模组、PACK、簇到电池舱,以及消防、温控等系统的颗粒度划分,因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物理尺寸、一次接口等也缺乏统一标准。
连湛伟围绕新源智储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他介绍,公司制定了一套内部企业标准。在物理尺寸、一次接口、二次信号和通信协议等方面进行规范,为生产制造带来极大便利。这种标准化的模块化设计也为未来储能系统的移动式部署提供了可能,可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灵活调整储能系统的规模和配置。
同时,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储能系统的运维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源智储通过构建综合的小模型,基于大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储能系统的全面监测和管理。例如,在某储能电站中,新源智储的智能化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电压等参数,结合大数据模型,成功预测了一次电池故障,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保障了电站的安全运行。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前景广阔。新源智储在储能系统设计集成、模块化组合与移动式部署、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4
储能技术的国际化推广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储能产业发展,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以美国为例,2024 年第三季度,美国所有细分市场的储能装机容量为 3.8 GW,比 2023 年第三季度增长80%。欧洲市场也不甘示弱,大力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为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利星行集团能源与工业系统部首席运营官兼利星行能源总经理王宏伟分享了公司在储能出海过程中的经验、挑战与机遇。
他指出,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文化法规存在差异,企业应针对不同市场开发相对应的产品,尊重当地文化和法规。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对储能的需求旺盛。利星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适合澳大利亚市场的储能产品,并与当地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
在开拓澳大利亚新能源市场的过程中,利星行与当地知名能源企业合作,借助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渠道优势,加速产品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利星行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还加强了与当地市场的联系,共同推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发展。
“内卷,在中国卷完了还要去国外卷,这确实是让我们非常痛苦。”中国储能企业的产品好,供应链发达,技术先进,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却在内卷氛围下赚不到钱。王宏伟在分享中倡导,“走入国际市场大家千万不要卖低价,一个好产品应该卖一个好价钱,”
站在能源变革与绿色发展的时代潮头,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待在CESC2026第四届国际储能大会上,再次相聚,共同见证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携手创造更多可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主办单位: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电力设计规划总院
支持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江苏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商务厅、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国际支持单位:老挝国家能源与矿产部、越南国家贸促会、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会、欧洲储能行业协会
特别支持单位: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
承办单位:创能国际会展服务(江苏)有限公司、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